广府_正文页
广府正文头部
Title

 张九龄奉诏开梅岭古道


南雄梅岭古道从梅关向南北两边婉蜒而下,北接江西章水,南连广东浈水,好象一条彩线,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了,形成了一条水陆连运的交通线。历史上不少中原土宦、巨家望族,由此道迁入岭南,灿烂的中原文化也由此道播入南粤,在开发岭南的历史上,梅岭古道起了重大作用。

梅岭古道是唐开元四年(716年)张九龄奉唐玄宗诏令而开的。在此之前,虽有山道,但因年久失修,不堪行走。正如张九龄《开大庾岭路记》所说的:“岭东路废,人苦峻极”“以载则曾不容轨,以运则负之以背”。这样的交通孔道与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已很不适应了。开元年间的唐王朝,经贞观以来近百年的励精图治,与海外通商日益频繁,岭南以其沿海之利,商业已相当发达,那时的广州已是拥有六万多人口的最大商港。东南亚、阿拉伯诸国商人、使者,多从海上到广州,越梅岭而上长安。在这情况下,开凿梅关古道以利南北交通,显得非常迫切。开元四年,在朝庭门下省任左拾遗(八品谏官)的张九龄,因直言得罪当朝者,辞病告归原籍始兴。当他路过梅岭时,见岭路“峭险巉绝”,行走困难,便给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,建议开辟岭道,改善南北交通,以充分利用岭南的“齿革羽毛之殷,鱼盐蜃蛤之利”,这样“上足以备府库之用,下足以赡江淮之求”。唐玄宗看了他的奏章,很是赞赏,当即诏令张九龄开岭道。张九龄奉诏之后,行动很快。当年十一月,他亲自攀登梅岭,”缘磴道,披灌丛,相其山谷之宜,革其坂险之故”,作出了施工规划,“岁已农隙”动工,“役匪逾时,成者不日,则巳坦坦而方五轨,阗阗而走四通”。可见张九龄开道的进展是很快的,如果是在次年春节前完工的话,那么从勘测到完工,不过二个多月时间,就打开了一座约长二十丈,宽三丈,高十丈的大山凹,开通了一条宽一丈余,长卅多华里的山间大道。

古道开通之后,南北交通大为改观,广州等地客商货物由水北上到雄州,经古道运往岭北;由岭北南下的客商货物,则由陆路经古道运到雄州,而后转水运往广州等地。古道上商旅络绎不绝,道旁客栈饭店、茶坊酒肆,鳞次节比,梅古道繁荣起来了,并且带来了南雄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,成为一座“南来车马北来船”“十部梨园歌吹尽”的十分热闹的商业城镇。

古道的重要地位,使历代官府人士对古道都很重视,多有增建补修,工程较大的要算公元1446年,即明正统十一年,南雄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,并在道旁补植松梅。明正德年间,布政使吴廷举也很积极增植路松,自称“十年两度手栽松”,“种得青松一万株”。到明末清初,经八百多年的不断增植松树,古松夹道,形如虬龙,竟成雄州一景,称之为“官道虬松”。陈嘉谟咏梅岭松诗云:“郁郁凌云气,岩岩耸壑材”“不风能避暑,即雨亦衔杯”,可见那时松树之高大,松林之茂密了。

近百年来,特别是粤汉铁路、雄余公路开通之后,梅岭古道为现代交通线所代替,失去了南北交通孔道之作用,已废置,而梅岭两侧毗邻乡村走亲串戚的人,来往于古道的还不少,节日尤多。有诗云:古道崎岖似天梯,路生芒草石生苔。笑问婆孙何处去,今日过岭作客来。

梅岭古道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。今天,当我们漫步古道时,不禁会想起梅鋗开拓者们的艰辛,更当缅怀陈毅等同志三年游击战争的功绩;不但钦佩张九龄开古道这一历史创举,更加惊赞当代科学之昌明,祖国四化之成就。这一切都启迪人们继往开来,开拓前进。


作者单位:南雄市史志办公室

2009年7月13日

 

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

广府底部

广府底部